  
當前等級: 9
太陰星主   發帖級別: 442 / 1600
- 帖子
- 3442
- 精華
- 6
- 積分
- 3887
- 威望
- 44
- 緣幣
- 1778
- 閱讀權限
- 200
- 來自
- 專業術數界
- 最後登錄
- 2024-6-16
|
1#
發表於 2009-12-26 18:32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3621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吳宇森:令洋人認識風骨氣節 盼電影作橋樑
(明報)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昔日徙置區長大的窮小子,一步步由場記攀升至國際級電影導演,61歲的吳宇森 在荷李活 打滾十多年後回歸華語市場,大喊一聲︰「開麥拉!」鏡頭聚焦三國戰爭及功夫武打場面,鏡頭外則傳來獲頒第67屆威尼斯影展 終身成就金獅獎的消息。日前他接受本報專訪,認為外界喜以「暴力美學」形容其獨特電影風格,但他最希望的是用電影搭起中外溝通橋樑,「令洋人觀眾認識中華民族的風骨氣節」。
吳宇森4年前移居北京 ,家人則在美國 生活,他正身處橫店拍攝新作,對於獲獎,他笑說自己是個幸運兒︰「很慶幸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當時不同類型的電影百花齊放,自由奔放的創作氣氛,令我看到年輕人投身電影事業的可能。」18歲已開始用八米厘菲林拍攝實驗電影,深受法國 導演梅維爾(Jean Pierre Melville)的浪漫主義啟蒙。
獲譽暴力美學 只盼動作表達情感
威尼斯影展評委形容其電影貢獻為「營造和剪輯的革命性概念徹底重塑了動作片」,他的電影往往在暴力中流露浪漫情懷,風格被形容為「暴力美學」,但吳說,他想表達的不止如此︰「以暴力美學形容我的電影風格,是影評人的稱呼。我最希望的是借用優美的動作表達情感,例如俠客中槍時有白鴿高飛,是為了突顯其悲壯情懷。」
以商業動作片揚名的他,認為得獎除了是對個人的肯定,亦是對港產商業片的肯定。他近年少了看本地電影,但仍有留意本地市場,認為一旦有個別警匪片大收,電影公司便一窩蜂推出警匪片,會忽略片種的多變性,變相令香港的創作空間愈來愈窄。
籲港參考荷李活「大片養細片」
「香港的拍攝場地及題材有限,但觀眾對電影需求殷切,除了大製作的警匪片,市場總需有不同類型的電影支撐,正如內地可以有過億製作的戰爭歷史大片,亦可以有《非誠勿擾》的中型製作文藝片。」吳宇森認為本地電影業可參考荷李活的運作模式——「由大片養細片」。他解釋︰「大片過億元製作,可保市場活力,但往往不是賺大錢,因明星片酬太高,票房總收入之中,國家本地收入只佔當中三分一,其餘要靠海外市場及電影光碟銷售,主要為公司建立品牌,賺錢的都是中型片。」
囑年輕導演勿隨波逐流
此外,他鼓勵年輕導演要認清自己長處,別被市場主流埋沒個人潛能,「我自小已熱愛俠客精神,拍攝《帝女花》時喜劇當道,我當作卧薪嘗膽,心裏從未放棄要拍一套富俠客精神的動作片」。他亦認為,導演可自由發揮,監製先要信任對方,才能令電影質素保持水準。
《奪面雙雄》及《職業特工隊》的成功,他以John Woo之名駕馭荷李活市場的口味,早兩年他回歸華語電影市場拍攝《赤壁》,背後原來有重要目標︰「洋人觀眾只懂中國功夫,希望透過電影,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的風骨氣節,我相信這是普世價值,例如正義感是普世價值,只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維護正義,要求生存不求死,中華民族則認為『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要維護正義,犧牲也在所不惜。言語交代不了的事情,電影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