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等級: 3
下一用戶等級: 18 / 120
台輔星 發帖級別: 32 / 100
- 帖子
- 82
- 精華
- 0
- 積分
- 98
- 威望
- 0
- 緣幣
- 65
- 閱讀權限
- 25
- 最後登錄
- 2015-1-18
|
1#
發表於 2010-10-5 15:42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2056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本帖最後由 水蓮 於 2010-10-5 16:14 編輯
作者 王文賢
週三, 2010年9月8日 10:47
習練太極拳的根本目的是丹田氣的養成以及由此逐漸滲化的週身一勁。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必須在極端松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而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就產生了內勁。內家拳的訓練是在經絡與精氣更深層次人體物質上進行的,實際上太極拳的訓練也就是全身松柔的訓練,松柔訓練到一定程度就會練精化氣,氣沉丹田,逐漸在腹內蓄積成一個氣團,這就是丹田之精氣。它是健身之必需,成為內臟的源泉和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內氣對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如此之重要。 以下分幾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人的內氣是如何構成的
人的內氣亦稱真氣,是由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構成的,元氣是先天這氣,為腎之動氣;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氣,貫於心臟,上行於肺,推動營氣、衛氣的流動;營氣是由消化得來的水谷之精氣,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行於脈中,營養全身的細胞;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散於脈外,抵抗外來的邪氣和病毒的侵入。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內外表裡,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獨立系統,氣血通過經絡將營養發往全身。
二、氣與血的關係
人體的三大支柱,即氣、血、經絡,經絡如同鐵路,穩中有降液如同養料,氣就如同火車,把養料源源不斷運往全身。中醫認為氣為陽,穩中有降為陰,氣與血是陰陽 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係,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故曰:氣者血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淤,血滯多數是由氣滯所引起的。但氣也附於血液循於全 身,素稱「氣為血府,血能藏氣,以氣為主。」氣和人則安,氣亂人則病,氣散人則死。從養生角度來說,氣被視為生命之源,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一書中是這樣說的:「人生之初何其築為基,保其立為盾,達到氣穩中有降雙盈。
三、習練太極拳是如何增強內氣的
1、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係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 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鬆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 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有 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於意識不確,整體不松柔,形體 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在這個階段裡,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是捨去拙力,走向松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要想真正做到腰帶四肢, 本人的體會是:*聽名師的話,按規矩辦事,做到明規矩而守規矩。*拳速要慢,要勻,像貓步一樣輕勻。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 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楊澄甫式太極拳強調腰拉、腰轉、腰腳手,明確地告訴我 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這樣做有許多好處,首先培養出全身的整動,是鍛煉全身松柔的基礎,是捨去拙力的關健。太極拳是用腰脊 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貘全非。腰帶四肢是去掉 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2、呼吸與內氣的關係
呼吸與內氣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於丹田與呼吸的關係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呼氣時丹田開啟,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並有孔穴感。此時肩、 腰、胯、碗要松勁,要虛領,讓其氣血衝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拳經曰:腹內松淨氣騰然。腹內不松淨氣就不會騰 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淨,併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經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這樣舉體自然和順,運用自能隨意。經過長期艱苦的鍛 煉,內氣就會充盈起來。呼吸像氣筒,隨著呼吸的運動,像氣球一樣的內氣充滿身,內氣便向外萌發,可能按經脈運行,也可能向四周瀰散。沿經脈運行時,或通周 天,或趨病灶,疏通經絡,防病治病;向四周瀰漫時,內氣充滿全身,這種氣就能洋溢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拳 的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也由此氣而得,內氣所到之處,身體自覺輕靈,輕飄和失重感。
四、太極拳的氣功狀態
太極拳的用意就是要在身內落實拳理,用內意,行內氣,走內勁,通過內在的意念指揮氣血運轉,牽動人體的經脈與骨骼進行全身環狀圓弧運動,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 境界。太極拳原是練體、練氣、練神三步功夫,先求肢體的松柔舒適,再求心情舒暢,自在安樂,量後達到氣勢磅礡,內氣充盈,神舒體靜,內外皆美,一練拳,就 進入到這種極為舒服輕鬆愉快的境界中,這就是太極拳進入所謂的氣功態,也是後天返先天的先天狀態,也是練拳應該練到的拳味。到了這個時候,良性循環代替了 日常生活因種種壓力帶來的惡性刺激,去掉的是病痛和煩惱,剩下的只有快樂和健康,練太極內功拳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暢通內氣,驅百病,長氣血,健壯體魄,精滿神旺,氣充勁足的健康境地。
資料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