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等級: 9
太陰星主 發帖級別: 442 / 1600
- 帖子
- 3442
- 精華
- 6
- 積分
- 3887
- 威望
- 44
- 緣幣
- 1778
- 閱讀權限
- 200
- 來自
- 專業術數界
- 最後登錄
- 2024-6-16
|
1#
發表於 2010-1-18 01:13
| 只看該作者
您是第12426個瀏覽者簡體
繁體
香港小掌故(二)理髮篇
作者:曾俊華
1月17日 星期日 01:00
上星期日到尖沙咀理髮。大家也許奇怪為甚麼我要老遠從港島跑到九龍去理髮,其實我光顧這間理髮店已經很多年了。八十年代初從美國 回港工作後,為了方便子女們上學,我跟家人住在九龍區的政府宿舍,步行約十五,二十分鐘便可到達尖沙咀,所以一家四口多在這區活動,包括食飯、買衣服、逛書店、看戲、理髮等。
我跟那裡的師傅十分熟絡,不需多說話,他們非常了解我的要求,我則非常滿意他們的服務,所以多年來一直光顧同一間理髮店。這所理髮店的裝修 並不華麗。經過搬遷多次,現位於後街,要行上數級樓梯才到達店鋪。正正是這種平易近人的風格,吸引了不少像我一樣的老顧客多年來此心不變。每隔數週,找到一個比較不太忙碌的週日,我便一早從家裡乘車到碼頭,乘小輪到尖沙咀,再步行到理髮店。修髮之餘會跟師傅們談天說地,聽聽他們對時事的分析,享受一刻的悠閒。 說起理髮店,我想起少年時跟爸爸到傳統的上海 理髮店剪髮。在五、六十年代,光顧上海理髮店可說是「時髦」,當時的皮座椅尤其是「摩登」,可以360度旋轉,寬敞而可調校高低,坐上去可以仰後趟下,有舒適的頭枕,有磨剃刀用的皮帶。我首次坐上去時,有「豪華」感覺﹗當時我的個子還是比較矮小,我在剪髮時是要坐在皮椅扶手上的木板呢!
以前的上海理髮店服務周全,除基本的洗、剪、吹和恤髮之外,還有剃鬚、採耳、修甲甚至「線面」等服務。當時我仍是學生,只光顧剪一個短短的平頭裝。但看着老師傅替客人剃鬚的「功架」,真令我着迷。我仍然記得他們怎樣熟練地三、兩下手勢把剃鬚泡沫均勻地塗在客人下巴和面頰上,然後有節奏地一下一下刮掉鬍子,那種乾淨俐落,決非一般電動鬚刨可以媲美。刮完鬚後更鋪上一塊冒煙的熱毛巾,令整個臉都轉紅,但客人都顯示一個十分滿足的表情。
上海理髮店還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內永遠開著收音機,牆上總是掛著一些明星的「大頭相」,例如夏萍、呂奇等,方便客人「按圖索驥」,告訴師傅要剪哪位明星的髮型。 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以前上海理髮店的師傅,大多來自揚州,並不一定來自上海。據說自四十年代尾開始,很多上海人南下做生意和生活,廣東人習慣把廣東以北的人統統稱為「上海人」,故令人誤以為上海理髮店的師傅全是上海人。
在美國生活期間,偶爾到唐人街,會經過一、兩間傳統理髮店,雖然店內也有上海老師傅、豪華座椅和明星相,但感覺總是缺少了點東西。後來才發覺,是缺少了操廣東話的電台廣播聲響﹗原來少年時代的理髮體驗,一直緊緊牽引著我對香港的情懷。
後記︰理髮店旋轉燈筒
多年來我訪問過不少國家,發現無論香港、美國、英國 還是東南亞的髮型屋門前,總是有一支由紅、白、藍三色組成的旋轉燈筒,每見燈筒開動,便知道理髮店正在營業。大家可知這燈筒的來歷?
有說三色燈筒是為了紀念法國 革命勝利,紅、白、藍三色正是法國國旗的顏色。另一種說法是,中世紀時理髮師是「業餘外科醫師」,替病人作「放血」治療,其後英格蘭 國王批准理髮師和醫師成立聯合會,並以三色柱為標誌。
我無法查證以上兩種說法的正誤,不過三色旋轉燈筒確實一直是全球理髮店的獨有標記,大家下次出外旅行時,不妨留意一下。如果發現有趣的燈筒,請拍攝下來,跟大家分享,讓大家一開眼界。
資料來源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